用 SWBST 讓使用者故事變簡單!

某天晚上,當我幫助八歲的女兒做家庭作業時,我們一起完成了一個有趣的任務:我們用一個名為 SWBST 的方法來概括(Summarize)一個故事。SWBST 是 Somebody Wanted But So Then 的縮寫,分別代表:Somebody(故事主角是誰 ?​)、Wanted(故事主角想要什麼?)、But(但是遇到了什麼問題?)、So(所以故事主角想了個辦法來解決問題)、Then(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她用這方法描述了建造樹屋的故事,她寫道:"某人想要建造一個樹屋。但他們沒有工具。於是,他們召集朋友來幫忙。然後,他們建造了有史以來最棒的樹屋。"看著她將故事分解成這些清晰、簡潔的片段,我靈光一閃。如果這個方法能幫助三年級學生澄清並理解複雜的故事,是不是也能幫助我們在產品開發時理解用戶的需求和找到解決方案呢?

 

將 SWBST 方法應用於產品團隊

  • 某人(Somebody):找出使用者,讓故事具體而個人化。
  • 想要(Wanted):闡明使用者的目標。了解使用者試圖達成什麼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 但是(But):將障礙物突顯出來。了解使用者面對的挑戰能讓我們更聚焦在應該被解決的問題上。
  • 所以(So):概述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在這裡我們會詳細地說明我們如何移除這些障礙物並展示我們的策略。
  • 然後(Then):描述好處。在這最後的階段描繪出使用者受益於我們的解決方案並獲得改善後的場景。這強調了我們旨在提供的價值,確保最終的用戶能夠因我們的解決方案而處於更好的狀況,突顯我們提供的價值所在。

 

假設有一個產品團隊正在開發一個食譜查詢功能,讓我們用 SWBST 方法來拆解:

  • 標題:食譜查詢功能
  • 某人(Somebody):一位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家長,希望與孩子一起烘焙。
  • 想要(Wanted):一種能輕鬆找到新的、省時食譜的方法。
  • 但是(But):被網上大量的食譜淹沒。
  • 所以(So):我們開發了一個功能,簡化了尋找和整理食譜的過程,並根據他們的口味和時間限制進行了客製化調整。
  • 然後(Then):家長能與孩子享受更多優質的烘焙時間,使廚房中的每一次烘焙都成為樂趣而非負擔。

 

結語

產品開發的核心在於我們描述使用者需求的故事以及我們如何解決這些需求。SWBST 方法以其簡單性與專注於敘事的特點脫穎而出,完美捕捉了使用者故事的精髓。這是一種直接有力的方法來理解並與使用者建立連結,確保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有意義的、創新的,並深刻地人性化。採用這種敘事方式,我們將產品開發變成一個故事講述的過程,不僅解決問題,還一次次豐富使用者的生活。試一試,讓我知道它對你有何效果。

 

原文作者:John Miller|敏捷領域大師(M)

作者檔案